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
2021年5月13日
深圳市发改委——“风华圳茂”!深圳品牌亮相2021年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
2021年5月13日

提速增效的监管创新:智能生产支持的远程现场审核

编者按

药品生产基地的现场核查,是药品获批生产前一个关键的审评审批步骤,如果没有现场核查,药品就不能开工生产。疫情到来打破了过去行业现场审查的“按部就班”。过去大家习以为常的“亲临现场”的审查变得几乎不可能了,过去的“亲临其境”变得“遥遥无期”,亟需新的审评审批方法和路径。从政策上,FDA出台了“远程交互现场审核”指南,完成了其政策改进的与时俱进。但是,由于生物医药生产仍然处于人工操作,生产记录是手工记录,质量报表也是按照SOP设立的关键控制点而来的有限信息,无法“再现”全部的生产过程,给远程交互现场审核带来审评盲点并形成审核盲区。所以,监管效率提升的起点不在于FDA部门,而在于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的智能生产创新,和这些创新技术对生物医药价值链的改造。

要触发生物医药价值链下游的监管效率发生非线性改变,首先需要具备促使这种改变发生的数字化基础。监管效率改变的程度和力度,是取决于行业自身创新的程度和力度。

智能生产驱动的效率提升与监管创新是一个产业下游产品和服务发展与上游装备相互促进产业链闭合循环的过程,首先发生于下游的产品和服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对上游细胞智造装备与部件的需求,然后通过上游核心装备研究开发进一步促进强化下游产品创新和服务生态的提升,逐步形成产业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进而获得产业的话语权与终产品的定价权。


图片

微信图片_20210513140108.jpg


Covid-19公共卫生危机持续一年有余,疫情防控采取的社交隔离措施使得大量排期的生物医药生产厂区的“现场审核”延后,仅美国境内就有大约85%的原定现场核查停滞了,美国之外的生产基地的现场核查则高达99.5%无法完成。


药品生产基地的现场核查,是药品获批生产前一个关键的审评审批步骤,这一环节任何原因导致的积压延后不仅导致成本大幅提升,更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全球供应链关键药物的短缺,比如疫情需要的疫苗生产,进一步恶化本来就严峻的疫情危机。


现场核查也是监管部门比如FDA确保药品生产合格、合规以及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监管工具。因此,如果没有现场核查,药品就不能开工生产。疫情前,药品生产基地的现场核查一直都是由监管部门派出审查员到现场进行审查以判定生产产地、质量管理等是否合格合规,并运行良好,这成为医药行业中一项按部就班的常规工作,似乎大家也都安于现状,并无不妥。但,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过去行业的“按部就班”。


过去大家习以为常的“亲临现场”的审查变得几乎不可能了。但,控制疫情的新疫苗、新药物的快速审评审批、快速获得生产许可,以及尽快量产又成为控制疫情的迫切需求。因此,过去的“亲临其境”变得“遥遥无期”,亟需新的审评审批方法和路径。


bbb.jpg


2021年4月,FDA终于发布了《疫情期间面向产业界的制药设施和生物研究设施监督远程交互评估指南》(Remote Interactive Evaluations of Drug Manufacturing and Bioresearch Monitoring Facilities During the COVID-19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Guidance for Industry),表明FDA在疫情期间,将对药品生产、加工、包装或贮存药品的设施,以及生物研究监测计划所涵盖的设施、外包设施等实施远程交互评估。


通常,生物医药行业的现场审查包括:上市申请的批复前(Pre-Approval Inspections)和授权前审查(Pre-License Inspection),批复后审查(Post-Approval Inspection),监测审查(Surveillance Inspection)和合规性审查(Follow-up & Compliance Inspection)等。疫情前,这些工作都是由监管部门组织专家“亲临”生产场地完成现场审核,前往现场虽然繁琐,但也能按照审核计划推进实施。


疫情让一切变得不同,疫情防控的隔离措施,航班停飞,边境闭关等措施的严格施行,原本习以为常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变得“举步维艰”,拟定好的现场审核无法完成,还不断有新增的现场审核需求,不断积压。


但疫情的有效防控又对新技术、新药物、新疫苗的快速审批提出紧迫需求。继续沿用那一套显然是不行,唯有创新才能解开“疫情防控的隔离政策”与“新药快速审批上市紧急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政策上,FDA出台了前述的“远程交互现场审核”指南,FDA完成了其政策改进的与时俱进。但能奏效吗?


ccc.jpg


事实是,由于生物医药生产仍然处于人工操作,生产记录是手工记录,质量报表也是按照SOP设立的关键控制点而来的有限信息,无法“再现”全部的生产过程,给远程交互现场审核带来审评盲点并形成审核盲区。因此,该指南发布后,能实现远程交互审核的案例非常少。


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监管效率提升的起点不在于FDA部门,而在于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的智能生产创新,和这些创新技术对生物医药价值链的改造。要触发生物医药价值链下游的监管效率发生非线性改变,首先需要具备促使这种改变发生的数字化基础。监管效率改变的程度和力度,是取决于行业自身创新的程度和力度。


ddd.jpg


我们早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其他行业已经经历数次迭代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视觉识别、无人技术等先进科技在生物医药的生产环节却没有得到如其他行业那样大规模的应用。现在可以试想,多数其他行业生产中常用的智能控制技术、内置式质量动态监测、连续批量生产等创新技术应用于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产业会发生什么?


国发办[2021]16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多处提及“完善信息系统”、“系统数据联动”等,并用专章阐述“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和“推荐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等信息科技与数据技术的应用,以提升监管精细化水平。从监管创新的层面提出医药产业数字化和监管数字化升级的发展目标。


工业化以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全链条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在许多行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

上一个世纪,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解放率高达96%,这些劳动力不再被重复的农作物劳作束缚;测序工具的迭代导致测序效率和成本得到极大的优化,总体效率相较人类基因组计划期间提高了99%;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一些科技公司如苹果的供应链运营效率提升了95%;今天的银行审批一项抵押贷款的周期较以往缩短了98%的时间,坏账率却降低了。


666.jpgeee.jpgeee.jpg


一项研究显示,智能化数字化工厂的远程现场审核的不合格或整改项下降33%,返场核查下降67%,同时审查效率则提升了3倍,并能更有效的暴露一些人工现场审查无法发现的问题。


并且,显而易见的是,智能生产支持的远程审核对审核员时间的节省、对政府部门审评员劳务工作量的优化。另一项研究指出,疫情前,一些小公司要为联邦审核员支付的差旅费高达数万美金,智能远程审核则可以完全节省这部分开支。


深圳是一个创新的城市,创新无处不在,尤其是新兴产业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需求与创新的方案更是层出不穷,相互促进。智能生产驱动的效率提升与监管创新也率先发生在深圳。


这是一个产业下游产品和服务发展与上游装备相互促进产业链闭合循环的过程,首先发生于下游的产品和服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对上游细胞智造装备与部件的需求,然后通过上游核心装备研究开发进一步促进强化下游产品创新和服务生态的提升,逐步形成产业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进而获得产业的话语权与终产品的定价权。


fff.jpg


国产自主创新品牌赛动为细胞药物研发企业北科生物提供的全自动细胞智造系统(CellAuto-Stem Cell Platform),完整“呈现”细胞药物研发生产全过程,轻松实现“避免出错”这一质量目标。


1、从细胞药品价值链上实现降本增效。

同一产能下与“要素投入型”的人工操作相比,空间集约高达90%,初始建设成本节省高达94%,初始设备投入节省50%;细胞药品生产工程师培训成本节省高达98.8%,总体成本下降80%,效率提升70%。

2、预防胜于应对,智能生产能从根本上预防偏差,实现质量目标。

赛动搭建的“智能、实时、在线”的细胞药品生产线,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生产失误”或“过程造假”,所有的生产记录都自动生成,汇聚云端,任何修改都会留痕并提示。并且,智能生产最差的情形是生产偏差造成浪费,但不会发生偏差产品流向市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后导致重大事故发生。

3、“研发-生产-审评审批”工作流的改变。

生产过程的实时可视引发“研发-生产-审评审批”工作流的改变。不仅能支持远程交互现场审核,更能有效整合药品(细胞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追溯信息,提升药品从实验室到终端用户全生命周期数据汇集、风险研判、信息共享能力,推进监管精细化和产业数字化升级提速。


实时自动生成的生产报表,有效消除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差与时间差,实现细胞生产、注册审批、上市监管的同步化。也就是将过去的“研发生产-审评审批-上市监管”等串联工作流,升级成为无缝衔接甚至是并联工作流,极大地便利监管部门的审评审批和上市后监管,可以轻松地了解每一批细胞药品的来源、生产和流向全过程,有效地统筹了“监管与发展”、“安全与效率”。

而当生物医药价值链上的工作流从过去的串联走向并联的时候,我们的新药总体研发效率会不会发生非线性改变:像银行审批抵押贷款那样周期缩短98%的同时坏账率极大地降低。


中国和美国的监管部门同时对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监管创新提出新的指南和实施意见,均指向了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化与数字化升级的发展方向。我们是否愿意改变?